秋收背篓弯 筑坝山河新 |
|||||
|
|||||
在贵州的群山里,秋意渐浓,枝头上硕果累累,到了丰收的季节。雨水也明显比夏季少了很多。在山间的小路上,农人正背着背篓从农田里运输玉米,由于地势崎岖、田块分散,大型机械难以进入,千百年来这里的秋收依然保持着最传统的方式,人力背运。农人们偻着脊背,将熟透的玉米棒装满背篓,从陡峭的山坡上缓慢下行。汗水沿着黝黑的皮肤滑落,滴在脚下的土地上,而他们的笑声却清脆地回荡在山谷之间?!敖衲晔粘珊糜?!”一句朴实的话,道出了所有辛劳的意义。 玉米背回家,不是终点,而是另一段劳作的开始。家家户户的屋檐下、小院中,很快堆起了一座座“小金山”。女人们围坐在一起,麻利地剥去苞叶,将玉米棒子编成串,挂上木架、廊柱,甚至整个外墙。金黄饱满的玉米串从梁上垂落,在日光下熠熠生辉,远远望去,整座木楼仿佛披挂着黄金甲胄的将军,肃穆地立于山坳之中。 菜园里的辣椒也红了,成串地挂在窗边;黄豆荚变得干脆,在院场中被连枷敲打出噼里啪啦的节奏;南瓜堆在墙角,像一个个憨厚的胖娃娃。山民们从不浪费任何一点自然的馈赠,他们用最踏实的方式,把整个秋天“搬”回家中。 而在这些田埂与村寨的不远处,野马川水库工程有序推进。山谷间,挖掘机、装载车和碾压机轰鸣作响,与山间清脆的劈柴声形成奇妙的二重奏。工人们戴着安全帽,在工地上来回穿梭,测量、浇筑、加固,每一步都环环相扣。大型机械无法进入的传统农田,却能在现代工程技术的支撑下于河谷间开辟新的空间。 秋分之后,白日渐短,天气明显转凉。人们知道,真正的寒冷还在后头。于是,收成归仓,柴火就必须上场。从8月开始,就能看到农人们开始劈柴、囤柴。 清晨,薄雾尚未散尽,山间就已传来清脆而坚定的劈柴声。男人们熟练抡起斧头,将木柴应声裂成两半,露出干净新鲜的木质。妇女和老人也没闲着,她们整理劈好的柴块,把它们垒成整齐又稳固的柴垛,有些人家甚至能垒出一面壮观又有安全感的“柴墙”。他们贮存的不仅是柴火,更是一整个寒冬的温暖与安心。 天边最后一抹红霞褪去颜色,野马川水库的施工现场重归宁静,只有监测设备的指示灯在夜色中闪烁。这些现代科技的眼睛正守护着大坝的安眠,也守护着山下千家万户的丰收梦。 |
|||||
[打印页面] [关闭窗口] |